服務熱線
4006-598-119
在工程實踐中,預作用系統常與濕式報警閥(亦稱濕式報警閥組或水力警鈴裝置)配合使用,以實現噴水供水壓力與報警聯動。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或設計理念下,預作用報警系統可以不帶濕式報警閥——即省略傳統濕式報警閥的安裝與聯動,采取其他方式完成報警與控制功能。本文從系統構成、工作原理、適用場景、設計與施工要點、安全性與可靠性、優缺點分析、規范與合規性以及工程實踐建議等方面,深入論述“預作用報警系統不帶濕式報警閥”的背景與可行性,為工程設計人員、消防設備供應商、項目業主以及相關審查機構提供參考。

一、背景與定義
預作用報警系統的基本概念
預作用報警系統是一種結合火災探測、控制邏輯與噴水系統的特殊消防給水系統。它通常用于防止因系統管網破裂、誤動作或誤報而造成對關鍵設備(如計算機房、檔案庫、博物館展柜、高精密生產線等)的大量水損害。預作用系統通常包含:火災探測裝置(手動報警、點型/線型感溫感煙探測器)、預作用控制閥(或電控閥)、閥前充水或閥后充氣的管網、控制器、報警聯動裝置及管網末端的噴頭或噴嘴。
濕式報警閥的角色與功能
濕式報警閥通常用于與自動噴水系統聯動報警的場合,其基本作用是:在系統管網始終充滿水(即濕式系統)情況下,當噴頭動作導致管道泄水時,濕式報警閥將水流信號傳遞到水力警鈴或報警接口,啟動聲光報警并向消防中控或值班人員傳遞動作信息。濕式報警閥的常見組成包括止回閥、靜壓平衡裝置、壓力差開關、流量檢測機構及水力警鈴等。濕式報警閥便于實現“有人噴水即報警”的聯動邏輯。
“不帶濕式報警閥”的含義
這里“不帶濕式報警閥”指的是在預作用報警系統的設計或施工中,省略或不安裝傳統的濕式報警閥組,而采用其他結構或設備來完成報警、閥控和水源控制功能。例如,采用電動或電磁控制閥、電子流量監測或壓力開關、消防控制器(FACP)直接接收探測器信號并輸出閥控指令、以及將報警信號通過電氣或網絡方式反饋至值班室等。換言之,用現代電子控制與信號監測手段替代傳統以水力機械為主的濕式報警閥。
二、系統工作原理(不帶濕式報警閥的預作用系統)
常規預作用系統的雙重觸發邏輯
標準預作用系統依賴雙重觸發:
道觸發來自火災探測器(如感煙/感溫探測器或火焰探測器);第二道觸發是對噴水控制閥(預作用閥或電磁閥)的驅動命令。一般情況下,探測器探測到異常信號后,系統先進入充水或待噴狀態(有的系統開啟填充閥、向干式管網充水);若確認火災且滿足噴水條件,控制閥打開,管網充水并噴水,同時觸發報警。
無濕式報警閥系統的實現方式
在不帶濕式報警閥的配置中,主要通過下列方式實現報警與控制:
電動/電磁閥替代:使用電動閥或電磁閥作為噴水啟閉機構,由消防控制器(FACP)直接輸出閥驅動信號,閥門回饋狀態通過電氣接點或位置開關返回至控制器。
電氣流量/壓力檢測取代水力報警:在噴頭或管網合適位置安裝電子流量傳感器、差壓開關或電接點壓力表,當管網發生流量或壓降達到設定值時發出報警信號;同時,控制器可根據流量信號判斷噴水發生并啟動相關聯動(聲光報警、遠程通報、排煙/啟停設備等)。
探測器聯動控制:探測器組直接聯動至閥門驅動、廣播與排煙等設備,通過控制器邏輯判斷是否向閥門發送打開命令,省去水力警鈴與濕式報警閥的水力傳動路徑。
遠程監控與網絡化:利用建筑消防聯動系統或樓宇自控系統(BMS)實時監測閥位、壓力與探測器狀態,通過網絡報警與遠程操作,減少對機械水力報警裝置的依賴。
三、適用場景與工程考量
適用場景
不帶濕式報警閥的預作用系統更適合下列場合:
對水損極為敏感的場所:數據中心、檔案館、博物館高價值展品室、精密設備機房等,項目業主希望更大 程度減少誤噴水風險并采用更精細的控制與遠程確認機制。
設備空間與布局受限:部分建筑結構或機房布置使得安裝傳統濕式報警閥不便,或其維護帶來較大難度,此時采用電動閥與電子監測裝置更為靈活。
現代化、智能化建筑:具備完善樓宇自動化、消防遠程監控和快速響應運維能力的場所,可通過電子信號完成更復雜的聯動邏輯與層級確認。
特殊設計要求:如在配合惰性氣體滅火或其他特殊抑制系統的同時設置預作用水噴淋,用以兼顧不同滅火策略。
工程考量與限制
盡管不帶濕式報警閥在某些場景具有優勢,但在工程設計與實施時需考慮:
規范與審批:部分 或地區現行消防規范、設計標準或審批流程可能明確要求采用濕式報警閥或水力聯動裝置,設計變更需提前與消防主管部門溝通并獲得認可。
可靠性與冗余:電動/電磁控制閥和電子傳感器依賴電源與控制系統,需設計冗余電源(例如備用UPS或柴油發電)與容錯邏輯,避免單點故障導致無法噴水或誤關閥。
響應時間與確認策略:電子系統的響應通常更快且可實現更復雜的確認邏輯(多探測器投票、人工確認等),但必須明確定義觸發條件以避免延遲滅火或誤觸發。
維護與測試:濕式報警閥以水力形式直觀,檢修和功能測試有明確的水力試驗方法;電子閥及傳感器則需建立相應的電氣檢測、模擬試驗和定期校準計劃。
防破壞、防誤動作:電磁/電動閥及其控制線纜需要采取防護措施,保障在火災或外力破壞時仍能正常工作。
四、設計與安裝要點
控制邏輯與層級確認
建議采用多級確認機制:例如探測器群組先觸發“預警”并同時通知值班人員,經過人工/自動確認或多探測器一致性判定后,控制器才發出閥門開啟和管網充水指令。對特別敏感場所可采用雙人確認或遠程視頻核實。
設計明確的自動/手動切換和強制啟泵邏輯:確保在控制系統或通信故障時,仍可通過本地手動操作迅速開啟閥門并啟動泵站。
閥門與驅動裝置選型
采用帶位置反饋的電動閥或帶限位開關的電磁閥,閥位信息應實時反饋至消防控制器并記錄動作日志。
閥門應具備斷電的安全停位策略(常開或常閉,依據系統設計),并考慮觸發后保持開啟的密封性能和耐火性能。
閥門的材質與防護等級要適應潮濕、腐蝕及高溫環境。
流量與壓力監測設計
關鍵位置應安裝高靈敏度的電子流量計或差壓傳感器,用于快速檢測微小流量變化并即時報警。
在系統中布置冗余傳感器和交叉驗證邏輯,以降低單個傳感器失效導致的誤判風險。
設定合理的報警閾值、滯后時間和濾波邏輯,避免環境擾動或小范圍泄漏引發不必要的啟動。
電氣與動力冗余
提供UPS與備用電源以確保控制器與電動閥在停電時仍能響應。重要場所應有獨立的柴油發電或市/消防泵獨立供電回路。
控制回路布線應滿足防火分區與完整性要求,關鍵回路加裝故障監測與自動切換裝置。
調試、驗收與維護
在調試階段應開展完整的功能測試,包括探測器觸發-控制器響應-閥門動作-流量檢測-報警聯動等流程。對閥門動作、回饋信號、流量傳感器精度和控制器邏輯進行綜合驗證。
制定詳細的維護與檢修規程:定期校驗流量、壓力傳感器;定期通電并動作電動閥;定期進行全面功能連動測試并存檔測試記錄。
與消防主管部門和設計審查方協商制定代替濕式報警閥的技術方案、試驗方法與運行記錄要求,以滿足審查與備案。
五、安全性、可靠性與風險評估
安全性評估
人員安全:預作用系統旨在減少誤噴水帶來的次生傷害,因此在很多場合能間接提升人員與財產安全。然而,若控制系統存在設計缺陷或單點失效,可能導致延誤滅火,進而增加火災擴散風險。
系統冗余:采用不帶濕式報警閥的設計時,必須從電源、控制器、閥門與傳感器層面建立多重冗余,以降低任何單一故障的影響。
可靠性評估
相比純水力的濕式報警閥,電子與電控元件更依賴于電力與軟件邏輯,其長期可靠性依賴于廠商質量、環境適應性與維護水平。
建議引入第三方檢測與定期評估機制,確保系統長期處于可用狀態,并對關鍵元件(如電動閥)設定服役壽命與更換周期。
風險管理
風險識別:包括電源故障、閥門卡死或失靈、傳感器誤報/失靈、控制器軟件故障及人為誤操作等風險。
風險緩解:通過冗余設計、定期測試、故障告警和應急操作手冊降低風險,并在設計階段開展故障樹分析(FTA)或失效模式影響分析(FMEA)。
六、優缺點比較
優點
降低誤噴水風險:通過多級確認機制與遠程核實,可以顯著減少因誤報或管道損壞造成的大面積水毀。
靈活性與可擴展性:電子控制更易于集成樓宇自動化、遠程監控與數據采集,便于后期功能擴展與策略優化。
占用空間小:省去濕式報警閥組可以節約設備室空間,并減少復雜的水力管道布置。
更精細的事件記錄與診斷:電子系統可記錄探測器觸發時間、閥位變化、流量曲線等,有利于事后分析。
缺點
對電氣與軟件依賴度高:斷電或控制器故障會直接影響系統可用性,需投入更多冗余與維護成本。
規范約束與審批難度:在部分地區該方案可能不被現行規范接受或需要額外試驗與論證材料,增加審批不確定性。
維護與技術要求提升:現場運維人員需具備電氣、儀表與控制系統維護能力,且需定期校準與測試傳感器及閥門。
成本問題:高可靠性的電動閥、多點電子傳感器、UPS與自動化控制器等設備初期投入及長期維護費用可能高于傳統濕式報警閥。
七、規范與合規性
標準依據
在中國,消防給水與噴淋系統設計通常參考 與行業標準,如《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084)、《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等(具體標準編號與條文應以最新發布為準)。這些規范對噴水系統的類型、報警聯動要求、試驗與驗收方法等有明確規定。
若擬采用不帶濕式報警閥的預作用系統,設計單位需比照規范相關條款,明確是否允許采用電子監測與電動閥替代水力報警裝置,并在設計說明中給出技術論證與功能等效性證明。
審批與驗收
在提交消防設計審核或施工報驗時,應附上替代技術方案說明,詳細描述系統功能、故障應對、冗余設計和調試/維護計劃,并針對關鍵功能給出測試方法與判定標準。
驗收時應進行包括閥門動作、探測器觸發、流量檢測與聯動報警在內的綜合聯動試驗,必要時邀請消防主管部門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并簽署驗收記錄。
八、工程實踐建議
初期設計階段
與業主、消防主管部門及樓宇自控單位提前溝通,明確是否支持不帶濕式報警閥的設計路線,并征得書面認可或在設計說明中明確論證依據。
進行可行性分析與成本-效益評估,比較傳統濕式報警閥方案與電子替代方案在初期投入、運行維護和風險控制上的差異。
選型與供應鏈管理
選用有成熟應用案例與良好售后服務的電動閥、流量/壓力傳感器與消防控制器廠家,確保器材具備防火、防潮與高可靠性設計。
對關鍵供應商進行現場考察與質量審查,必要時要求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與產品壽命證明。
調試、培訓與運維
在系統投入運行前組織完整的聯動試驗與應急演練,測試各種故障場景和冗余切換流程。
對值班人員與運維團隊進行系統使用、手動操作與應急響應培訓,并建立明確的維護計劃與記錄制度。
制定應急預案:在控制系統故障或電源中斷情況下,應有可靠的應急手動開啟方式并明確操作責任人和流程。
技術創新與改進
可結合智能算法與視頻分析技術實現更高精度的火災確認(例如火焰識別、煙霧圖像分析),以降低誤報率并提高啟動決策質量。
應用云平臺與大數據對系統運行數據進行分析,識別潛在故障趨勢并實現預防性維護。